循环载荷条件下模拟腰椎扳法对椎间盘内压的影响

循环载荷条件下模拟腰椎扳法对椎间盘内压的影响

(0个评分)

文集编号: 2015012906524

我要下载 收藏文档 0 学分

文档介绍

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最常见的椎间盘类疾病,是我国的慢性病、高发病之一。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骨伤手法对该病疗效确切,是临床非手术疗法中首选的重要手段,其中扳法又是治疗该病的核心手法之一,操作简便、见效迅捷,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荷兰保健委员会及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临床指南均推荐在没有马尾神经综合症的早期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守治疗,其中包括手法。众多研究者采用更多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力学、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等多角度阐明扳法的作用,扳法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深层次的扳法研究是具有挑战性的。腰椎间盘退变很多扳法研究并没有紧密结合临床在体测量数据,力学参数也多从文献中汲取,其结果和结论难以充分说明扳法在临床病理状态下作用的力学效应机理。现有研究多采用非力学机制动物造模作为研究对象,较少采用全腰椎标本,模型缺乏脊柱力学作用机制特征,很难接近临床病理状态。本研究即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临床实际,采用离体腰椎标本进行研究,以期深入阐释扳法的作用机理及安全性等,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并对指导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来源于2010国家自然基金《模拟斜扳手法对腰椎突出节段内在结构影响的可视化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从病在筋,调之筋”研究按揉理筋手法在非特异性下腰痛中的力学机制》。研究分两个实验:首先通过在离体标本上进行循环载荷,以期模拟椎间盘退变或者突出的临床病理状态,通过腰椎CT扫描椎间隙、椎体高度和腰椎三维运动确认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模拟扳法旋转时椎体角度位移变化,以阐释手法作用时椎体相关节段的运动方式;然后在此病理状态下通过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进行两种体位、四种载荷的扳法模拟,测试腰椎间盘内压,研究椎间盘退变状态下手法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估。本论文创新是对离体标本施加循环载荷,模拟出腰椎间盘退变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脊柱在手法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特征;从手法作用力时椎间盘内压的变化,探讨了病理状态下手法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数据和结论更加真实、更具有临床意义,此前国内尚未见同类研究,对现代中医骨科手法的基础研究应有启发和借鉴之处。实验一[研究目的]1、通过循环载荷模拟腰椎间盘退变病理状态,使扳法研究贴近临床实际而更具意义和价值;2、模拟椎间盘退变病理状态下,研究扳法旋转时腰椎共轭运动特征和操作特点。[研究方法]十二具离体腰椎处理后固定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利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控制循环载荷。加载方案:结合Adams M A、Hutton W C腰椎节段循环疲劳负荷力学造模方法,对标本进行6小时,60循环/分钟,21600转,300N初始压力,750N峰值压力,8°前屈的循环载荷,以正弦波形加载,初始时循环载荷为轻度,峰值压力逐渐增加到最大值。循环载荷前后分别连接力矩加载系统,悬挂加载6Nm扭矩,测试腰椎三维运动信息和模拟扳法旋转过程。依次进行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弯、右侧弯六个运动方向的测试,每组测试中立位、加载和卸载三种状态,利用Moti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标本信息,频率60HZ,采集时间1s;全部采集所得运动信息以.p巧保存处理。循环载荷前后对标本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CT扫描。CT测量L3、L4、L5椎体前、中、后高度;L3-L4、L4-L5、L5-S1椎间隙前、中、后高度;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计算L3-L4、L4-L5、L5-S1节段屈伸、侧弯、旋转最大运动范围、中性区;模拟扳法旋转时L3、L4、L5椎体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者,用x±SD表示平均值加减标准差;组间用配对t检验,组内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齐者用S-N-K双侧检验,方差不齐者用Dunnett’s T3检验。P值小于或者等于0.05将被视为所有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研究结果]1、循环载荷前后12个标本L3-L4、L4-L5. L5-S1共计36个间盘的椎间隙高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椎间隙前高、中高、后高在循环载荷后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2、循环载荷前后12个标本L3、L4、L5共计36个椎体的高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椎体前高、中高、后高在循环载荷后均有降低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3、循环载荷后,L3-L4、L4-L5、L5-S1节段屈伸、侧弯、旋转运动范围、中性区均增加,与加载前进行配对T检验,各节段屈伸、侧弯、旋转运动范围、中性区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左、右侧旋转扳动过程中,L3、L4、L5椎体的运动是共轭运动,旋转同时椎体也进行屈或伸、侧弯运动。右侧旋转斜扳时各间盘组内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轴向旋转角度位移有小于屈伸、侧弯角度位移的趋势;各间盘组间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角度位移L3>L4>L5依次减小,侧弯角度位移L3>L4>L5,依次减小。左侧旋转斜扳时L5椎体旋转角度位移小于屈伸角度位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间盘组内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间盘组间进行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旋转角度位移L3>L4>L5,依次减小。5、左、右侧旋转扳动过程中,不同椎体的角度位移比较。L3椎体在左右旋转时,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配对T检验,左旋转L3椎体侧弯角度位移小于右旋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方向的角度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L4、L5椎体在左右旋转时,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配对T检验,三方向角度位移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有效的循环载荷可以模拟椎间盘退变的第二阶段—不稳定期。循环载荷后,椎间隙变窄,同时形成生理范围内小关节囊松弛,椎间关节小的异常活动和不稳定。2、屈伸角度位移变化有可能也是扳法治疗脊源性腰腿痛的联合作用机制之一,L3、L4、L5椎体旋转时,伴随更大角度的屈伸;侧弯角度位移在扳法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3、临床上在对L3、L4、L5椎体进行旋转扳动时,扳动难度和力量可能会依次逐渐增加;左右两侧扳动的差别部分来自患侧肌肉高应力或者长期肌肉紧张而产生的关节僵硬。实验二[研究目的]1、循环载荷条件下,分析两种体位、四种不同载荷扳法的椎间盘内压特征;2、循环载荷条件下,分析扳法操作的安全性;3、循环载荷条件下,

文档标签: 临床医学
贡献者

李海琳新来的

分享文档1248 联系TA